AR-10:您想要的多用途步枪
AR-10:多功能步枪之选
自动步枪是现代科学的福音也是诅咒。
这些武器每分钟能发射上千发子弹,瞬间就能把人撕成碎片。
同时,它们也是执法部门有效的威慑手段。
能在造成和威慑暴力之间达到有效平衡,这让这类武器有些特别。
步枪被定义为具有可选射击模式、卡宾枪弹匣和可拆卸弹匣的武器。
虽然步枪有成千上万种变体,但核心型号很少。
其中一种核心型号就是阿玛莱特(Armalite)AR - 10变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效步枪型号之一。
AR - 10在枪迷群体中仍然很流行,特别是因为它是AR - 15式步枪的前身。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为什么你应该选择AR - 10自身的有效性。
一、历史
如果追溯起源,所有的步枪都要归功于德国制造的STG - 44。
这种类型的第一款有效武器在二战中有过实战。
美国人和俄罗斯人受到这个设计的启发,开始研发自己的步枪项目。
二战结束后俄罗斯立即研发出了AK - 47。
美国人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发步枪。
他们想替换当时已经老旧的美军在二战中的主要装备——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当欧洲人采用FN FAL变体的时候,美国人起初决定使用M14,这是M1的改进版,适配.308北约标准子弹。
但不久之后,美军因为M14效率低下而放弃它,开始寻找更好的武器。
就在那时,尤金·斯通纳(Eugene Stoner)为阿玛莱特公司研发了一款AR - 10步枪,并提交给美军。
但美军认为在给定的时间内制造和分发是不可能的任务。
于是对AR - 10进行了稍微修改的版本,适配.223雷明顿弹的版本被推出,被称为AR - 15。
这就是美国最著名的步枪家族——AR - 15的由来。
二、现代视角下的AR - 10
虽然AR - 15型号在当今世界更受欢迎,但AR - 10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武器,并且在它问世的时候确实领先于时代。
AR - 10在那些想要更好射程和更强穿透力的人群中很受欢迎。
AR - 10在军队中对于中距离到中等距离的狙击有有效用途。
对于民用来说,在狩猎大型猎物时它轻松胜过AR - 15。
AR - 10能很容易地杀死野牛等大型猎物,因为它使用的是较大的子弹。
三、配件
我们知道现代武器有很多配件选项,并且不同型号的配件也有所不同。
不过有一些通用的配件选择可以关注。
AR - 10具有远程狙击能力。
你可以考虑为它配备最好的瞄准镜来发挥这个优势。
它还可以配备红点瞄准镜用于近距离到中距离射击。
消音器是AR - 10的一个重要特点。
它是最早提供战术消音器的步枪之一。
早期的“好莱坞”型号配备了枪口抑制器/补偿器。
肩托是任何步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AR - 10上你可以添加各种类型的肩托。
但要选择减震能力最强的,因为需要补偿AR - 10的大容量子弹带来的后坐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你的方便安装定制握把。
早期型号在前部有安装刺刀的功能。
在最近的变体中,你可以安装像榴弹发射器(例如“雪崩枪”)这样的武器。
四、AR - 10与AR - 15的比较
这两款步枪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它们的弹药。
AR - 10出现得更早,设计较为笨重,以适配7.62×51毫米北约弹(在本文中我们称之为.308弹)。
而更现代化的AR - 15使用5.56×45毫米北约弹,以前被称为.223雷明顿弹。
这种子弹尺寸的差异造成了两款步枪之间的明显对比。
AR - 15使用较轻的子弹,设计更轻便,机动性更强。
不带配件时平均重约6磅,而且供应广泛,购买后的售后服务也更有可能得到保障。
而AR - 10使用.308弹,设计较为笨重,从出厂时起重量就在8 - 10磅之间,没有AR - 15那么容易买到。
五、为什么要选择AR - 10
原因就是上述比较中它落后于AR - 15的地方——它的弹药。
7.62×51毫米弹是一种大子弹。
它的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
从AR - 10发射时,射程几乎能达到700米。
.308弹几乎可以穿透任何东西,从墙壁到家具等。
所以在近距离,比如室内作战时,它能轻易削弱敌人的防御。
而AR - 15的.223口径弹射程较短,大约500米,穿透能力不如.308弹。
我们也谈到了这款步枪的非军事用途,比如狩猎。
AR - 10在这方面肯定是更好的选择。
你可以用AR - 15猎杀像鹿或者松鼠这样的小动物。
但当面对像麋鹿或者野牛这样的大型动物时,你需要.308弹的力量才能将它们击倒。
六、总结
显然,基于我们刚刚讨论的所有原因,手持.308弹的AR - 10是非常方便的。
你可以用它进行远程战斗,在近距离也能有更好的效果。
所以当你购买自动步枪时,它应该是你的首选。
引用:https://www.survivopedia.com/ar-10-the-multipurpose-rifle-you-want/
原文: https://s6.tttl.online/blog/173644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