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从流浪汉亚文化中了解到什么生存
从流浪汉亚文化中学到的生存之道
大约100 - 150年前,“hobo”(流浪汉)这个词被用来形容无家可归或者居无定所的人,通常为男性,他们会跳上货运火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往往是为了找工作。
在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是在大萧条时期,流浪汉是一种知名的亚文化群体。
他们从一个城镇游荡到另一个城镇,寻找临时性的工作、食物和住所,过着流浪的生活方式。
即便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但流浪汉秉持着鼓励独立以及相互尊重、尊重所在社区的价值观。
流浪汉以其独特的文化而闻名,这种文化包括一套行为准则、用于交流的符号,甚至还有年度大会。
美国流动工人的民间传说得益于流浪汉经常创作的关于他们经历的歌曲和故事。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文学作品中被浪漫化,有些人将其视为自由和冒险的象征。
生存狂和生存主义者能从他们的生活中学到一些有趣的东西。
除了文化和社交方面的意义之外,流浪汉也是幸存者——一种优秀的幸存者。
可以想象,流浪汉的生活充满挑战,常常面临危险和困苦。
然而,在经济不稳定和工作机会稀缺的时期,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生存方式。
流浪汉不是靠施舍过活的。
相反,他们依靠自己的足智多谋、同行者的帮助以及他们工作的社区。
在我的《街头生存》一书中,我将无家可归者描述为“有能力的幸存者”。
不管人们对他们的看法如何——如今,无家可归者有多种类型——我们必须承认生活在社会边缘,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路上,都需要一套技能。
这是值得关注的。
就像无家可归者一样,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旅行者:流浪汉、漂泊者、乞丐、吉普赛人、嬉皮士等等。
大多数人认为这些类型是有联系的,但它们是不同的:流浪汉旅行并且渴望工作;漂泊者有在路上晃悠的理由但试图避免就业;而乞丐两者都不是:他们待在一个地方,仅仅依靠他人的支持。
流浪汉和所有生活在街头或者路上的其他人一样,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困苦和考验。
然而,由于他们的起源、历史,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道德准则,他们可以被看作是独特的。
这些因素造成了很大的不同。
作为一个正派人从一个城镇旅行到另一个城镇要比一个流浪汉容易得多。
同样,在街头作为一个正派人生活也要容易得多。
在我的书中,我还强调了正派的行为如何影响一个街头生活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经过多年自己尝试这种生活方式并且接触各种各样的街头人士之后,我可以肯定,遵循流浪汉的行为准则是一种比做乞丐或者更糟(比如成为瘾君子、酗酒者和罪犯)更好的生活方式——更安全、更健康。
流浪汉的历史
虽然存在几种不同的说法并且起源不明确,但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1890年左右的美国西部。
有些人声称它是“homeless boy”(无家可归的男孩)或者“homeward bound”(回家路上)的缩写。
还有人声称,内战结束后,南方的退伍军人一贫如洗、穷困潦倒并且饥肠辘辘,有些人甚至扛着一把园锄在城镇里游荡寻找工作。
作家兼记者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写了很多关于美国文化主题的非虚构书籍。
在他的1998年的书《美国制造》(Made In America)中,他提出“hobo”这个术语可能起源于火车上的问候语“Ho, beau!”。
到了19世纪末,芝加哥的主街是“流浪汉之都”的核心地带,那里的铁路线向美国的各个角落辐射出去。
在屠宰场找工作很容易,或者去西部建大坝,又或者去东部在新开的钢铁厂找份工作赚点钱,然后再上路。
流浪汉会随着经济兴衰的波动而流动,寻找像伐木和采矿这样的临时工作,或者在国家人口稀少的地区从事季节性的水果采摘工作,那里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这就是铁路和流浪汉成为美国劳工运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原因,特别是在西北太平洋地区。
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流浪汉亚文化与20世纪50年代的“垮掉的一代”有相似之处。
两者都推崇另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挑战主流规范。
“垮掉的一代”崇尚不墨守成规、自发性和流浪的生活方式,很像他们之前的流浪汉。
“垮掉的一代”也穿越美国,通常靠搭便车或者跳货运火车,寻求个人发现和更广泛的文化参与。
他们的运动为20世纪60年代的反文化革命,如嬉皮士运动奠定了基础。
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反映在流浪汉的道德准则上。
**流浪汉准则——为那些过着流浪生活的人制定的道德实践和社区礼仪大纲,于1894年在芝加哥编写,并在1889年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举行的全国流浪汉大会上推出。
基于互助和自尊,它仍然是每个流浪汉的创始文件,一套简单直白的行事指南。
这是对流浪社会秩序的有趣研究,并且提醒我们每个亚文化都有自己的习俗和准则,为行为设定期望并保证所有参与者的福祉。
尽管流浪的生活方式充满困难,但准则中概述的原则显示出流浪汉之间强烈的同志情谊和尊重,以及对个人责任和尊严的关注。
准则强调了尊重法律、环境和所经过城镇的价值。
《流浪汉准则》
决定自己的生活;不要让别人来操控或者统治你。
在镇上的时候,始终尊重当地的法律和官员,并且尽量时刻保持绅士风度。
不要利用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当地人或者其他流浪汉。
始终努力找工作,即使是临时的,并且总是寻找没人愿意做的工作。
这样做,你不仅是在帮助一个企业,而且确保了如果你再次回到那个城镇时能有工作。
当没有工作可找的时候,通过发挥你在手工艺方面的额外才能自己创造工作。
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愚蠢的酒鬼,给当地人对待其他流浪汉树立不好的榜样。
在镇上闲逛的时候,尊重施舍物并且不要用尽;会有另一个流浪汉过来,他可能需要这些施舍物,也许比你更需要。
始终尊重自然;不要在你游荡的地方乱扔垃圾。
如果在社区丛林(指流浪汉聚集区)里,一定要帮忙。
尽量保持干净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煮食。
旅行的时候,尊重地乘坐火车。
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不要给运营机组人员或者东道铁路公司制造麻烦,并且表现得像个额外的机组人员。
不要在火车场制造麻烦;会有另一个流浪汉过来,他可能需要穿过那个场地的通行权。
不要允许其他流浪汉骚扰儿童;向当局揭露所有的骚扰者——他们是危害任何社会的最恶劣的垃圾。
帮助所有离家出走的儿童并且尽量劝他们回家。
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帮助你的流浪汉同伴;也许有一天你会需要他们的帮助。
如果在流浪汉法庭上并且你有证词,那就提供。
无论是对被告有利还是不利的,你的声音都很重要!
**流浪汉传统和生活方式依然存在。
**
流浪汉仍然有一个全国性的流浪汉大会,自1900年以来,每年8月的第二个周末在艾奥瓦州的布里特镇举行。
它由当地的商会组织,并且在整个镇上被当作年度“流浪汉日”庆祝活动而闻名。
这是流浪汉、铁路乘客和漂泊者的最大聚会,他们聚集在一起庆祝美国的流动工人。
符号
基于符号的独特秘密语言,用于与其他来到镇上的流浪汉交流关于威胁、机会等各种信息,这显示出流浪汉文化是多么的复杂和完善。
这本身就将他们与其他任何类型的流浪者或者街头类型区分开来,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流浪汉传统得以长久的重要原因。
“这种像象形文字一样巧妙的语言看起来足够随机,以至于忙碌的人会忽略它,但对于流浪汉来说却能完美地区分。
代码用圆圈和箭头表示一般的方向,比如哪里能找到食物或者最佳的露营地点。
井号标签表示前方有危险,比如水质不好或者不友好的城镇。
”[来源]
在各种SHTF(shit hits the fan,危机降临)情况下,从战争到入侵,甚至在徒步旅行者和背包客中,人们也使用类似的策略。
有时候这更隐蔽(出于OPSEC原因,即作战安全保密原则),有时候则更公开。
但原理是一样的,这是流浪汉文化的又一个独特之处。
**最后的想法。
**
我是一个普通公民,有家庭、朋友、工作和家。
然而,由于我对徒步旅行、背包旅行以及在野外和农村环境露营的热情,以及我在街头与无家可归者共度的日日夜夜,我承认我对这种流浪、独立的生活方式有一种吸引力。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时不时地离开的原因。
我还对历史充满热情,并且发现流浪汉是美国文化中一个迷人的部分。
他们在很多其他国家也存在,他们的精彩故事是不同年代的记录,反映了智慧、传统和真正的生存主义精神。
以下是一些可以在亚马逊和其他渠道找到的书籍,供进一步参考。
《流浪汉:无家可归男人的社会学》,作者内尔斯·安德森(Nels Anderson)和罗伯特·E·帕克(Robert E. Park)
《一个超级流浪汉的自传:威廉·亨利·戴维斯的生活》,作者W. H. 戴维斯(W. H. Davies)
《路》,作者杰克·伦敦(Jack London)
流浪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基于工作的道德和交流系统都是在非常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时期通过实践形成的,这意味着它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因此可以为危机和其他SHTF情况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你知道我们还能从流浪汉亚文化中学到其他什么经验教训吗?你有没有关于流浪汉的故事可以分享呢?让我们在评论区讨论吧。
关于法比安(Fabian)
法比安·奥马尔(Fabian Ommar)是一名50岁的巴西圣保罗的中产阶级工人。
他远非那种超级战术型或者高度训练的军事幸存者类型,他是那种自年轻时就参与自力更生和户外活动以及平衡大城市与农村/荒野环境生活的普通人。
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他一直在训练并且帮助他所在地区的人们更好地为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持续、缓慢燃烧的SHTF”做准备。
法比安的电子书《街头生存主义:城市生活实用训练指南》是一种基于无家可归者(真实的幸存者)生活方式的实用训练方法,旨在让普通城市居民在心理、精神和身体上更好地应对正常或困难时期街头的残酷现实。
他还是《终极生存装备手册》的作者。
你可以在Instagram上关注法比安@stoicsurvivor
引用:https://www.theorganicprepper.com/hobo-subculture/
原文: https://s6.tttl.online/blog/1736327449/